報價

前幾天行李箱設計的初次報價出來了,

從我們訪廠後提出設計稿到初次報價,已經兩個多月過去。

日日等待都是煎熬,時間與金錢的壓力。

整個後背與脖子緊繃到又痛了起來,我不知道這次開發的費用要高到什麼程度。

每個產品開發者,應該都曾面臨過這種懼怕吧。

這次開發設計,不像以前是由廠家給的樣來改。

這次我們是從0到1全部自己設計,我知道我比別人多的優勢是,

我有品牌過去幾年累積的實戰經驗。

生產上任何一個行李箱,我可以一看就知道好壞,有沒有偷工,差異性是什麼。

太多的大陸工廠,成天搞你一些小毛病。光煩都煩死,還得二次查驗浪費時間人力金力。

而手中銷售大數據也清楚告訴我消費者喜歡的是什麼,

所以導致於我設計上每個都很好,很適合消費者。

然後光找工廠生產我們自己開發的這款產品就花了好久時間(不想踩雷處理後續生產的一堆瑕疵)。

果然報價出來也是不平凡的貴.....

惦惦自己口袋,本來預計要生產兩款,看來短期內沒辦法實現了。

光生產一款,壓力就山大,

難怪市場上也只有大牌子在研發開新款。

某大牌就別提了,不知進取還死守著他的經典款。

其他牌大概跟我品牌以前的操作法差不多,

找尋工廠然後工廠有自己開發的款式提供樣品,看有沒有看中的你就可以下單後改成自己的產品。

有錢一點你可以買斷工廠設計的款做成自己的,

但大陸很多無良的工廠還是會把款式流出去賣給其他人。

同是電商品牌做開發的朋友告訴我,不然我自己可以找零件廠提供給工廠。

這樣工廠就是賺你加工的錢,

這樣也許會省一點,然後我自己就可以大約抓一下原料成本。

再評估工廠抓的利潤合不合理?要不要給他們做?

跟大陸工廠交手這幾年下來,我清楚明白要遇到有良心的工廠不容易。

人家做工好,貴一點若還能在可承受範圍內,我都可以接受。

幾分力做幾分事,沒有富爸爸就做能做的就好。

於是跟設計同事討論後,決定先主力放在第一款催生,第二款的研發雖然設計圖都已經出來了就先壓著吧。

於是我們又多次討論修改第一款的設計稿希望能夠不讓市場失望。

這次的討論,我們外型設計上微調了一個地方,很重要。

這個改變,讓我懂了為什麼市面上目前販售同類型款式都看起來很稍嫌笨拙。

設計同事告訴我,曲面的東西,無論是在建築上或產品上,製圖困難許多也很耗時。

雖然是僅調整一個地方,卻讓整體感覺都變得不一樣了。

果然設計有價,

難怪市售同類型的行李箱看起來都差不多,呆呆地。

我自己的比喻大概就國產車跟保時捷的差別,外型那個流暢度就不一樣。

接下來面對的就是:

-設計的修改

-零件的選配

-報價的確認

-打樣

新款開發日誌:https://www.withme.tw/process